演員以上 鏡頭以下
一般來說,編輯在準備跟受訪者進行訪問之前,「必須」事先翻找受訪者的個人背景、入行經過、最近有甚麼新聞或醜聞等,統統資料收集過後再構思訪問內容的方向。不過,面對劉俊謙這類「思想智慧型」的演員,我也想嘗試做一個實驗性的訪問,就是在不太充份掌握他背景的大前提下,跟他交訪。於是,我拒絕在訪問前走入戲院觀看那齣香港票房超過1500萬港元的話題大作《幻愛》,甚至拒絕過份從網絡上「認識」劉俊謙──我希望在訪問當日,以真人目測的方式,真真實實地了解劉俊謙。 人生如戲,老生常談。不過,當了演員之後,這種感悟只會愈來愈深,然而在五光十色的娛樂圈,置身萬花筒的鎂光燈之下,又能否找回最真實、最初心的劉俊謙呢?「其實我唔覺得演藝圈是夢幻樂園,反而是十分現實的。夢幻,只存在於80、90年代,當時業界的確非常蓬勃,有很多機會去創作,甚至『巨星』一詞也只有那個年代才配得上。今時今日對我來講,社會傾向已經沒有明星,已不可能再返回張國榮、梅豔芳的境界。我,只是一個演員,這是時代問題,從整個環境來看,以前香港電影工業僅次於荷里活,贏盡日本及韓國,有『東方荷里活』的美譽啊,從前是別人崇拜香港明星,現在調轉了,市場萎縮呀。」 似乎,劉俊謙當「演員」的決心,優於只當一席「明星」,跟他訪談過後就更加真實了,那一刻我甚至覺得,跟這位演員多加認識,相信頗為有趣。誰知話口未完,他已經關下大閘。「真心說,我自己亦不想給別人過份認識,其實真實的我並不有趣。太認識一個人,未必是一件很有趣的事,始終有fantasy的感覺會好一點。就好像我做一個角色,若果你非常瞭解劉俊謙是一個怎樣的人,你會不相信他會做這個角色,我不知道其他人會否這樣,我反而有這種感覺。不過,我又未致於會在大眾面前扮演另一種性格,相反是有點保留,例如某些面向我不會想給別人看到。若果你要看到,我希望那只是呈現在銀幕上,而我亦不會說給別人知,哪些面向是我,哪些不是。觀眾看到了甚麼,就已足夠。」頃刻之間,我發現跟劉俊謙的距離,出現了一點點的鴻溝。 那種距離感,在我跟劉俊謙做完訪問後的當晚,終於走入戲院觀看《幻愛》時的感覺如出一轍。就是我在問他,《幻愛》裡有哪個位,對他來說最有感覺?「有一樣很矛盾的,他們(精神分裂症患者)自己知有些事是不對的,但同時間他們又好想別人不要這樣對待他們,例如戲中有一對情侶,他們兩個都各有人格分裂,但是慢慢成為互相生活的一部份,從人格分裂演變成一種默契,他們最終找到相處的模式。」